成绩出来已经十多天了,一直打算总结一下,因为太忙,杂事太多,心静不下来,一拖再拖,这几天终于有点空,可以坐下来好好总结一下了。 回顾我的一注考试经历,真是不忍称说,从2010年到2016年,考了6年,可能是这些通过的人中考的次数最多的,惭愧至极。下面就谈谈我的考试历程及心得体会,希望对后来的考友有所借鉴,不要走我的弯路。 一、考试历程 我是09年通过基础考试的,之后便开始了我的漫漫专业考试之路。 10年,从春节后开始准备,那时对专业考试艰巨性认识不足,考试经验严重欠缺,再加上复习方法不合理,到了临考试时居然连规范都没看完,真题一套也没做,只听别人说施岚青的书不错(那时基本上是施书的天下),买了他的应试指南和配套的习题集,花了很长时间把应试指南看了一遍,再开始做题,这时已经到8月份了,厚厚的习题集,很多重复的题,不做心里又不踏实,做呢,时间又不够,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做下去,没做完。参加考试,感觉状态极差,之前设想的考试战术,比如6分钟一道,不要恋战等等,根本执行不下去,人像中了邪死的,被粘在题目上,真的是死在题下,上午混凝土两道错题几乎耗费了我半个小时,还是没做出来,到最后眼睁睁看着试卷上那么多本该会的题目没时间做。这次考试其实跟裸考没什么分别,唯一的区别是自己花了大半年时间复习,全都白费了。当时我还在自我安慰,认为第一次考不过很正常,下次一定没问题,根本没意识到这种考试与以往其他考试的区别,不下狠心,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要想通过简直是痴人说梦。接下来几年让我陷入了考试的泥潭。 11年,加大了做题的力度,因为10年明显感觉到做题不够,考试时答题速度上不去。所以,一开始就做赵赤云的《30天冲刺》,接着做真题,做10年的真题发现很简单,顿时信心大增,想当然认为只要正常发挥,第二次考试的分数应该比第一次考上下午各增加10分,那样不就及格了吗。殊不知10年是放水年,11年上午考下来感觉不错,但下午一上来地基那道地下室独立基础地基承载力深宽修正的题做出来与答案出入较大,感觉有点不妙,再往下,那道带稳定岩石坡面的挡土墙主动土压力计算也算不出答案(其实公式都代错了),心有点慌了,还有三桩承台补桩那道题更是无从下手,就觉得地基题开始变脸了,与往年相比难度加大了,做得很不顺。这个时候心理防线开始崩溃,变得心浮气躁,很多会做的题也没信心了,高层那两道D值法的题,其实是历年真题的改编,但其中某个参数的计算公式忘了,历年真题也没带,只得放弃。高层还有一些比较新颖的题目,如塔楼质心与裙房质心偏心距限值计算,也是无从下手,再加上前面个别题所花时间较长,最后时间不够了,桥梁最后一道人行天桥的题其实是历年真题,但我没买这本规范。整个下午考完人感觉很沮丧,感觉对不起家人,心情极度郁闷。这次暴露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做题不够,答题速度还是不行;二是只知道做题,对规范不重视,规范理解不透,这是最关键的,规范是根本,当时还没意识到这一点。这让我接下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2年,小孩出生,开始感觉到压力,我爱人仍然继续支持我,我当了一个月奶爸后,又开始投入复习。但复习思路还是没有很好的转变,实际上自从朱总上台后,其出题思路已经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工程实践,要求全面理解规范。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按以前的套路复习,一味做真题,对理解规范不重视,没有真正吃透规范,再加上这几年规范一直在更新,考试中特别重视对新规范新增加条款的考核,而历年真题又没包括这部分内容,所以很多人始终没法适应这个考试。另外,考试对基本概念越来越重视,这也是很多人的软肋,这几年的概念题越来越让人感到不知所措,不再是以前的死概念题,你没有真正把概念弄明白,理解透,是决定做不出来的,只能瞎蒙,结果可想而知。比如12年上午混凝土那道规定水平力的题,答案又在高规条文说明里,我上午没带高规,对于什么是规定水平力完全不清楚,只能瞎蒙。钢结构那道确定轴心受压格构柱柱宽的题,如果不了解钢结构柱设计中等稳定设计概念的话,根本不知道这道题在考什么。这一年的钢结构也一改往年直接套公式计算的模式,对概念考核非常重视,增加了很多抗震的内容,让人很不适应,最后直接导致我上午崩盘,下午虽拼尽全力,但还是无法改变考试失利的结果。回顾前3年,自己始终没跟上考试的节奏,没有及时调整复习思路,认为这种考试需要大量做题,对规范重视程度不够,不注重概念的理解,结果吃了大亏。更要命的是,虽然失败了3次,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还是没有认识清楚,没有警醒,继续沿着错误的道路在走,终于在13年遭遇了更加惨痛的失败。 13年,这一年是朱总上台后题型变化最大的一年,考完后可以说是哀鸿遍野,一地鸡毛。我记得考完后坐我前面一位四十多岁的考生发出一声感叹,说这次彻底没得搞了,看得出他已经拼了全力了,但结果却很残酷。我这次调整了做题顺序,上午上来先做砌体(因为大家都说上午砌体最简单,应先做,从历年真题来看,的确如此),但今年的砌体难度明显比往年提高了,前四道有关抗震的题,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使我感到今年先做砌体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上午考下来已经感觉不是很好,下午地基大量沉降计算,让我感觉今年地基好难,与往年完全不同;高层更是让人无从下手,让我几乎全军尽墨;桥梁也一改以往查到就能做对的风格,开始在一个题目中考核多个知识点。这样整个考下来可以说考试结果已经提前知道了,不像前两年还抱有一丝希望,今年真不抱如何希望。考前我还信心满满,觉得今年准备最充分,历年真题也做得很熟了,但就像前面说的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问题所在,还在按以前错误的知见复习,认为自己已经复习到位了,最后招致了最惨烈的失败。这就是没有调整复习思路,不重视规范概念的理解,只知道做历年真题所造成的恶果。施岚青时代的题海战术在朱总强调工程实践、注重基本概念的新形势下已经完全失效! 14年,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强化了对规范的理解,并且认真学习了朱总的抗震、高层两部著作。这个过程花了很长时间,期间也有不少干扰,但我还是坚持看完这两本书。其实这两本书不是为考试而写的,但对于理解规范很有帮助,建议广大考友一定要看。朱总另外两本《设计问答》、《地基基础设计》我也简单看了一下。书看完了,历年真题还得做,主要是帮助熟悉规范,提高做题速度。做完题对答案这个过程很重要,要求对题目所考核的知识点全面理解,并且举一反三,这是一个很花时间的过程,我突然发现时间很紧张,因为前期看朱总的书花的时间过长,最后到了通过做题,总结知识点,进一步理解规范的时候,所留给我的时间不足两个月。说实在的只是勉强过了一遍,并未达到我预期的效果。14年总体难度相对13年有所降低,但相对13年以前的考试难度还是大的。混凝土四道审图题和一个通过插值求特征周期的题再次让人感到不适应;钢结构依然注重概念考核,除了前面六个计算题外,其余基本都是概念题;砌体前面两道确定地下室外墙最小墙厚的题,难度不大,但属于超静定结构,由于没带静力手册,只能忍痛放弃;地基题目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并参考了部分岩土工程师考试的真题;高层仍然坚持13年的风格,并且出现了两道有两个选项满足规范要求的题目(以前都是四个选项中有三个不满足规范要求),需要选出更合理的答案,其对概念的考核往深层次发展;桥梁也有几个新的知识点让人无从下手,最后一道桥面排水的题实际上不属于结构工程师应考核的内容(应该属于桥梁建筑专业的范畴,桥梁没有建筑专业,可能这个出题老师真是搞桥梁的)。这样,14年刚刚找到一点感觉,又因为种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考试失利。
|